2020年,田纳西州的一名众议员马克·格林向国会提交了一项动议,该动议呼吁中国即刻归还涉及两万多名债券所有者的、总计达1.6万亿美元的债务。
令人啼笑皆非的是,这些所谓的“债券持有人”所拥有的,竟是清政府在1911年为建设“湖广铁路”而发行的债券,还有民国政府在1913年发行的“黄金融资债券”。
尤为荒谬的是,早在1982年,美国当地的司法机关便已作出裁决,明确指出这些所谓的“债券”早已超出了偿还期限,除了作为收藏品,它们根本不具备任何经济上的价值。
然而,总有少数人执着于此,不时将这些废弃债券拿出来说三道四,而且他们评估债券价值的方法颇为古怪。
《经济学人》指出,2018年时,这些债券的市值被估算为7500亿美元,到了2019年,这一数字上升至1万亿美元,而到了2020年,其价值进一步膨胀至1.6万亿美元。
可以说是信口胡诌,张口就来,完全不考虑客观现实了。
事件发生后,广大网民热议不断,甚至美国民众也深感羞耻,对他们这种行为评价为“无理取闹,疯狂至极”。
此事看似荒谬,实则反映了我国一个民族、一个国家在百余年前的深重教训。
民国政府发行的债券
一、清政府的巨额外债
自1840年起,清政府在与英国的交锋中,历经多次与列强的较量,却因指挥不当、装备落后、训练不足,常常是败多胜少。作为战败的一方,赔偿损失自然在所难免。
而在清政府的所有外债中,战败赔款的比例是最高的。
这其中,尤以四次战争、五次条约的赔款为代表。
第一次:中英《南京条约》赔款,共计3500余万两白银。
当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打响时,英国外相巴麦尊就公开叫嚣,要“强迫中国政府给钱”。
英国依仗其坚船利炮,对清朝守军和国际道义视若无睹,所到之处,肆意抢掠,对无辜平民进行枪杀。
一年后,清政府节节败退,迫于压力,遂赶紧派钦差大臣琦善为代表,与英方和谈。最后双方签订《穿鼻草约》,条约规定中方赔偿给英国军费630万银元,约合白银404万两。
但五天后,英方嫌赔偿金额过少,不仅拒不履行合约内容,反而出兵强占了香港,并继续带兵北上,炮轰南京城。
面对英国方面的反复无常,清政府被迫宣布开战,然而由于抵抗力量薄弱,道光皇帝不得不再次作出选择,转而寻求和平解决。
1842年8月29日,中英双方签订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——《南京条约》。
在这个条约里,中国对英国的赔偿不仅增加到了2100万银元,还割让了香港岛,失去了关税自主权。
无比讽刺的是,这2100万银元里,不仅涵盖英国军需开支的1200万银元,以及因销毁而损失的鸦片烟价600万银元,还有鸦片商家的债务300万银元,总计大约相当于1450万两白银。
当然,这一统计并未涵盖英国在东南沿海地带所劫掠的财富,史料记载,英国不止一次对福建地区的官府进行了掠夺。库银,数目多达700多万两。
另外,英军每攻克一地,就向清政府狮子大开口索要赎金。
根据清朝和谈代表伊里布的谨慎估算,在第一次鸦片战役中,清政府不仅支付了巨额赔款,还缴纳了赎金,总计至少支出2800万两白银。
英国在发动这场战争的过程中,其真实的军事支出仅为119万两,这充分说明,英国通过此次战争获得了丰厚的收益。
然而,仅仅过了一年,英国又借机生事,强行与清政府签订了中英《南京条约续约》,在此条约中,清政府对英国又追加了670万两白银的赔偿。
清政府的一再退让并未使英国满足,反而使其贪得无厌、愈发猖狂。
更为令人惊恐的是,英国出现的“暴富案例”引发了西方列强的觊觎之心,他们纷纷蠢蠢欲动,竞相涌入,都渴望在大清的疆域内分得一份利益。
第二次:中英、中法《北京条约》赔款,至少2700两白银。
1858年,英法联军在美俄两国的助力下,成功攻克了大沽口炮台,天津即将面临失守的命运,清政府急忙使出最后的手段——派遣钦差大臣桂良进行谈判。
和谈的最终成果表现为,清政府不得不与俄罗斯、美国、英国以及法国这四个国家分别达成协议,签署了《天津条约》。
其中,清政府赔偿给英国400万两白银,赔给法国200万两白银。
原本以为那些强国拿到钱就会罢手,没想到仅仅两年时间,英法联军便再次集结,卷土重来。
在1860年,清政府正致力于平息太平天国的动荡之际,英法联军抓住时机,以“马神甫事件”与“亚罗号事件”为由,联合向清王朝的都城北京发动了攻势。
咸丰帝在位时,听闻消息后,迅速慌乱地逃往了热河,将恭亲王奕䜣留在了京城,负责与外国人进行交涉和谈判。
英法联军如同盗贼般闯入全球最大的皇家园林——圆明园,不仅将园内所有珍贵物品掠夺一空,更以一把烈火将其彻底焚毁,不留痕迹。
事后,在俄国公使的调停下,中英、中法分别签订了《北京条约》,条约规定,清政府向英国支付赔偿金1300万两白银,同时向法国支付赔偿金800万两白银。
除了赔款之外,清政府还把九龙半岛割让给了英国,并承认法国在印度半岛的权益。
鉴于此次冲突的形态与目标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极为相似,因此历史文献将其命名为“第二次鸦片战争”。
显而易见,在第二次鸦片战役中,清政府再度背负了高达2700万两白银的债务负担。然而,实际上,清政府为偿还这笔债务所付出的成本,远远超出了这个数字。
英国,作为战争中的最大赢家,利用清政府支付的赔款扩充军备,并在海外广泛拓展殖民地。直至一战爆发前夕,英国已控制了五十多个殖民国家,其领土面积更是超过了本国面积的130倍以上。
自此,英国成了名副其实的“日不落帝国”。
然而,让人始料未及的是,在英、法、美、俄等国之后,昔日作为大清王朝藩属的日本,竟然转变成了大清的债权人。
第三次:中日《马关条约》赔款,共计2亿5970万两白银。
1895年2月,中日之间爆发了甲午战争,这场战争最终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,以及清军的惨痛失败画上了句号。
2个月后,中日签订《马关条约》,其中一条规定:清政府要赔偿给日本白银2亿两。
面对巨额的赔款,日本尤不知足,又提出了三个苛刻的条件:
首先,在支付赔款的方式上,清政府有义务在签订合约的初期阶段,向日本支付一亿三千万两白银作为赔偿。然而,在当时,清政府全年的总收入仅达到八千万两白银,即便将所有收入全部用于赔偿,仍显不足。
怎么办?
为了满足日本的条件,清政府只能背着高额息费,二次举债。
其二,日本要求赔款白银的成色必须达到当时,清政府所持有的白银成色普遍仅为93.54%,远低于98.89%的标准。为了填补这一成色上的差距,日本在赔偿款项中特别增加了一项前所未有的额外费用。“库平实足”。
为此,清政府又多背了1325万两白银的赔款。
《马关条约》第四款明文规定,我国需向日本支付库平银二万万两,此款项作为对军费的赔偿。具体支付方式为分八次完成:首笔五千万两,须在本条约批准互换后的六个月内全部付清;次笔五千万两,应在条约批准互换之日后十二个月内付清;剩余款项则平均分为六次,逐年依次交付。
其三,由于日本占领辽东半岛的受损,损害了俄国在华的利益。因此,在俄、法、德三国的干预下,日本表示愿意将辽东半岛主动交还,然而,这一行为的前提是清政府必须支付相应的费用。3000万两白银的“赎辽费”。
自家疆域遭受侵占,若欲夺回,竟需缴纳赎金,这等荒谬至极之事,竟在清朝时期上演!
更奇葩的是,日本占领威海卫3年,反叫清政府为他们承担军费。
弱国在国际交往中往往缺乏话语权,而战败国更是丧失了拒绝的权利,正因为如此,清政府不得不额外缴纳了150万两白银的军需费用。
综上所述,累积各类开销,清政府实际上在甲午之战中,承担了高达2亿5970万两白银的巨额债务。
这笔赔偿金数额巨大,几乎等同于日本四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。日本政府获得这笔资金后,一方面迅速增强军事力量,扩大海军与陆军规模,另一方面则大范围地奖赏有功之臣,成功吸引了众多忠于天皇的势力。
可以说,二战期间,日本之所以能够强势崛起并确立其军事强国的地位,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那次赔款。
《马关条约》使得清政府的日子变得异常艰难,而紧接着的这个条约,更是直接成为了清政府的催命符。
第四次:八国联军《辛丑条约》赔款,共计9亿2238万150两白银。
在1900年,英国、法国、德国、俄罗斯、美国、意大利、日本以及奥地利这八个国家联合组成了侵略联军,他们气势磅礴地涌入了中国首都北京。
慈禧太后实际执掌朝政,她携光绪帝匆匆赶往西安,同时任命李鸿章为北洋大臣,赋予他与外国人谈判的全权。
经过讨价还价,清政府最终与八国签订了《辛丑条约》,赔偿给各位“受害国”白银共计4.5亿两白银。
然而,鉴于清朝政府财政状况同样严峻,西方列强出于“体贴”之心,主动提出了分批付款的方案。
年利率为4%,分摊至三十九年偿还,本金加利息总额共计九亿二千二百三十八万一千五百两白银。
为了确保列强的利息收益不受影响,条约中还特别规定了一条:中国政府不得擅自进行提前偿还债务的行为。
毫不夸张地说,清政府已被这些所谓的“债权国”盘剥到了极致。
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,直至1912年清朝覆灭,在这长达72年的岁月里,清政府签订了340份不平等条约,累积的外债达到了208笔,债务总额更是高达13亿两白银。
若将列强从民间、官府以及圆明园等地掠夺的财富,以及他们在我国领土上所获取的权益一并计算,那么清政府所承受的损失将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巨大数字。
面对堆积如山的巨额债务,清政府会拿什么还债呢?
清政府的还债方式
历经漫长的战事以及接连不断的巨额赔款,清政府的财政状况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。
尽管如此,清朝皇室依旧维持着其一贯的奢华生活方式;在甲午战争进入最关键的时刻,慈禧太后依旧能够动用六十万两军费,仅是为了举办她自己的六十寿辰庆典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,清政府要还债,只能从别处想办法。
1、拿盐税、厘金、铁路等国家利益做抵押,向列强借钱
清政府想出的第一个办法,就是“借新还旧”,玩命的拆东墙补西墙。
而列强开出的借款条件,就是清政府出让国内的各种权益。
1911年,面对《辛丑条约》中规定的巨额赔款,清政府不得不寻求资金支持,于是转向美国、英国、法国、德国等国进行借款。清政府为了顺利获得600万英镑的贷款,不惜将粤汉铁路和川汉铁路的修建权作为担保,并承诺在40年内全部偿还。
结果,四川爆发“保路运动”兴起,武昌新军主力调往四川进行镇压,导致湖北地区兵力空虚,正是这一情况催生了武昌起义,它响起了反抗的第一声炮响。
由此可见,若缺乏自我造血功能,那么一味地采取“借新还旧”的策略,就如同饮下毒酒以求解渴。
2、转嫁给本国人民
根据数据统计,在清朝的晚期,我国的人口数量大致达到了四亿之众,如此一来,每个人所承担的债务负担便超过了三两白银。
这对一个普通农民意味着什么呢?
长工在丰收的年份,一年最多能赚取2两银子,勉强维持家中两人的生计;若他还要背负3两银子的债务,那么这一家子便只能节衣缩食,外出时只能忍受寒风凛冽。
为了收取赔偿金,清朝政府出台了众多名目的税收政策,使得广大农民承受了沉重的负担,以至于他们几乎无法呼吸。工商界的税收种类繁多,形形色色,而整个大清国的民众,无一例外地变成了西方列强的雇佣劳动者。
幸运的是,得益于全国人民的齐心协力,清政府逐步解决了众多债务问题,例如,1845年按时完成了《南京条约》中的赔款支付,而到了1898年,又成功清偿了《马关条约》中的赔款。
随着清朝在1912年的覆灭,其中最为庞大的赔款,即《辛丑条约》规定的赔款,亦随之暂停支付,从而演变成一个尚未解决的悬案。
清政府灭亡后遗留下来的债务
清朝覆灭之后,我国近代历史见证了北洋政府、国民政府以及人民政府的更迭,这些政权基于各自的考量,对清朝遗留下来的债务问题实施了各异的处理方式。
第一阶段:北洋政府全盘接收。
1912年2月,历经296年的统治,大清帝国宣告覆灭;与此同时,北洋政府应运而生。
然而,当时国内派系众多,各派势力蠢蠢欲动,而周边列强亦虎视眈眈。
为了维护新兴政权的稳定,孙中山以及其后继者袁世凯均明确表态,他们愿意持续应对清政府遗留下来的种种历史问题。
在《民国成立孙大总统致友邦人士的公开信》中,孙中山就清政府遗留的一系列问题,明确提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声明:
一、在革命发生之前,满清政府与各国所签订的各项条约,民国政府均予以承认并视为有效,且这些条约的效力将持续至其规定的期限届满为止。
第二,在革命发生之前,满清政府所借贷的外债以及所承认的赔款,民国政府同样承认了偿还的责任,并且没有对偿还的条件进行任何修改。
第三,革命前满清政府所赋予各国的权益以及个人享有的各项权利,民国政府将一如既往地予以尊重。
这里明确说明,清政府对外的所有欠款,民国不仅会承认,而且会继续偿还。
从这一角度分析,相较于清政府,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并未实现任何明显的提升。
随着1914年一战的爆发,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变。
清政府留下的债务赔付,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。
首先,德国与奥匈帝国轻率地引发了战争,因此;北洋政府坚定地、严肃地拒绝了继续向其支付所欠款项的要求。
其次,在1917年,俄国国内爆发了十月革命。为了赢得中国的支持,苏联政府决定推迟五年,不再向中国索要……赔款,之后更是宣布放弃了剩余欠款;
其三,在驻美大使梁诚的斡旋下,美国不仅取消了中国的欠款,还主动退回了虚报的1190万美元赔款。
当然,美国这么做,并不是出于好心。
1904年,驻美大使梁诚令人惊讶的是,当美国向清朝政府索要庚子赔款之际,竟然将自身的损失夸大了超过五倍之多!
梁诚据此与美国国会展开了长达四年的交涉。
直到在1908年5月,美国当局最终批准了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的提案,然而,他们同时提出了一项附加条款——就是退回的款项,只能用于中国政府派遣留学生来美国留学。
尽管清华大学是由这笔退还的赔偿金所建立,其前身便是如此,然而,美国人的最初目的并非为了推动中国的教育事业。
1906年,美国伊利诺大学校长詹姆士曾说过这样一句话:
我国正经历一场变革,任何国家若能成功培养这一代中国青年,都将因在这一领域的投入而获得精神与商业上的丰厚回报。
罗斯福对此深表赞同。
他们坚信,对中国青年,尤其是精英群体实施文化管控,其影响深远程度远超其他任何形式的管控,且所能带来的利益也更为显著。
之后20余年,共有1300多名留学生去到美国留学。
目睹美国因此收获丰厚的利益,自1920年起,英国、法国、比利时、荷兰等国亦相继中止对中国索求赔款,并逐步退还了超出部分,引发了一阵“庚子退款”的潮流。
自然,所退还的仅是赔偿金额的一小部分,并且每一笔退款都附带了一定的限制条件。
与其他强国表现迥异,清政府遗留的债务中,唯有日本始终如一地持续向我国索偿。
但不管怎么说,这一时期北洋政府的还款压力得以减轻。
1903年-1908年驻美大使梁诚
第二阶段:国民政府先赔后停
蒋介石上台后,依然延续了北洋政府的还款政策。
根据数据统计,自1902年至1938年间的37年间,经过扣除部分退还款项,我国向列强实际交付的赔款金额仍高达5.76亿两白银。
但到了1939年,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了一则紧急公告,宣布将暂停庚子赔款的相关支付,尤其是针对日本的赔款部分。
这是为什么呢?
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时间节点。
依据《辛丑条约》的规定,分期偿还的赔款需在39年内全部付清,而目前离约定的最后期限仅剩不到一年的时光。
日本早已通过收取赔款,积累了丰厚的财富,进而顺利完成了包括整军备战在内的多项准备工作。
自1931年起,日本公然挑起了九一八事变,强行占领了东北地区;到了1935年,又密谋策划了华北事变;而到了1937年,日本开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。
也就是说,日本其实就是拿着我们国家的赔款,反过来再打我们。
此时若再向他们支付赔偿,无疑是让长寿之人自寻短见,觉得自己的寿命过于冗长。
在1943年,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最为关键的时刻,为了赢得中国的坚定支持,中美英等盟国再次签订条约。
清政府所签订的众多不平等条约已被废除,其中《辛丑条约》中关于赔款的部分也因此被终止。
第三阶段:新中国拒绝赔付
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,中国人民政府根据国际法中“恶债不偿”的原则,对过往的一切不平等条约、不平等外债一律不认。
毛主席曾形象地说:解放之后,我们需细致地整理住所,从里到外,彻底清除污垢,进行一番彻底的整顿。待屋内清洁、井然有序,布置妥当后,方可邀请客人入内。
至于清政府留下的欠款,毛主席也强硬的表示:
我国人民已经偿还了足够的债务,今后绝不会再额外支付任何费用。对于那些尚未偿还的欠款,若有人愿意承认,那么他们应当自行向债权人追讨。
至此,中华民族终于卸下了重负,挺直了脊梁,真正地扬起了头颅,那些记载着耻辱的旧账目也终于被尘封在历史的档案之中。
蚂蚁配资-蚂蚁配资官网-实盘配资网-配资低息炒股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